第四十二章 杨展胆大如斗
张献忠将话说的这份上了,四个人岂能没有表示。别的不说,单单说张献忠并没有说将位置传给他们谁,他们都必须巴结着张献忠。张献忠的四大义子在军中是很有影响力。
但是他们四个人加起来的影响力都比不上张献忠。
于是孙可望四个人一个个都指天发誓,一定照顾好幼弟。不管将来什么情况,都要将幼弟照顾的平平安安的。
张献忠将话说开了,父子也算是尽释前嫌了。心中是不是真的一点芥蒂都没有了,谁也说不清楚,但是最少面子上,团结一心。
张献忠一面让奶娘将孩子抱下去,一边说道:“而今的局面你们也知道了。这样的局面该如何应对?”
孙可望说道:“而今南有残明,北有东虏,西去无路,唯有东进。听闻夏军正在攻重庆,我们可以联夏抗清击明,有夏军的支持,也有重整旗鼓的本钱了。”
当时刘文秀与张轩敲定的盟约一直都在,不过自从曾英击败刘廷举之后。重庆再次落入明军的手中,如此一来大西军与夏军的联系已经中断了。
张献忠听了之后,也暗自点头。
他的意思,与孙可望的差不多。
张献忠的大西军盘踞在成都一地,两面临敌,张献忠所部还有一战之力,却应对不了两方面的敌人。东进打通与大夏联系的通道,在大夏的资助之下,站稳脚跟,打退清军的进攻之后,慢慢的收拾南边的明军。
虽然孙可望败了一场。
但是并不影响大西军高级将领对明军与清军的实力判断,虽然大西军与清军还没有真的交过手,但单单看现在的天下局势,谁都能看出来清军的实力在明军之上。
所以在战略安排之上,先要抵抗清军的进攻,然后腾出空来,再收拾明军。但是和一切的前提都是需要有一个依托。
依托夏军的支持,就有坚强的后背。
至于担心夏军吞并他,一来张献忠有这个自信,二来张献忠也估计了大夏的实力,一年之内,两处开战,南定两广,北战徐州。大夏决计没有在两场大战刚刚结束的情况下,有余力吞并四川。
如果有能力的话,就不是王龙领兵了。
不是张献忠看不起王龙,如果王龙不是罗汝才的外甥,以他的能力统领数万大军,还要再历练几年,至于统兵在四川如此复杂的情况,吃下四川。 王龙决计是力有不逮的。
将来会怎么样,张献忠不知道,最少在一二年之间,大夏是他坚强的臂助。
张献忠当机立断,与四个义子商议,道:“成都是待不得了,不过,走也是要准备的,去重庆之间也要先打一两仗胜仗,让罗小子,不敢小瞧我这个李叔才是。”
四人轰然应诺。
就这样大西军准备放弃成都了。
但是此刻的大西军已经并不是当初的大西军了,所谓之善财难舍。虽然在成都仅仅待了年余而已,只是当初张献忠在成都立足就没有想过再走。故而善财难舍啊。将士的大包小包,将领们拖家带口。一时间行礼堆积成山,几乎想将整个成都都搬空带走的。
张献忠虽然有意训斥下面,但是张献忠自己也带了自己您纳的皇后幼子。也不好说下面的人。
如此一来,他们能走的地方就只有一条路了。那就是顺流直下,从岷江坐船直到重庆,在川东立足。
如此大的动静难免拖延行程,这边刚刚离开了成都。那边杨展就知道了。
叙州。
一场大战刚刚落下了帷幕。杨展到处巡视,安抚百姓,劝农,奖励生产。一身风尘仆仆的才回到府衙之中,就听到了张献忠的动静。
只见杨展身高七尺,英姿慷慨,再加上一身铁甲,更是一个威风凛凛大将军。他乃是崇祯十年武进士第三名,先从杨嗣昌,后从曾英,后来曾英大败之后,流落川南,几乎白手起家,平定各地骚乱,激励生产,劝助农桑,百万川民赖之得活。而今年近四十,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。先前就是孙可望的主要对手。与孙可望在叙州拉锯数月,才一举击溃孙可望,让孙可望不得不退回成都。
此刻张献忠想顺流而下,一定会路过叙州的。
可能张献忠想来,杨展固然厉害,但他亲自出马,也不过是小菜一叠。毕竟杨展此人声名不过在川中而已,与当初赫赫有名的左良玉等大将,根本不能相比。
杨展听张献忠顺流而下,皆乘船。眉目一挑喜上眉梢,拍案而起,说道:“老贼失策。”
杨展的儿子,杨景新不解的问道:“父亲,老贼何处失策?”
杨展说道:“老贼纵横天下,所赖者马队也。而今却乘船顺流而下,是舍长就短也,如果贼人仗马而来,你爹我纵然大胆,也不过是固守城池保有不失而已,但是他乘船而来。岂不是天赐良机于我?”
“江上做战,从不在人多人少,而在船多船少,对水情熟知与否。”
“老贼纵有数十万之众,我选精锐三万,也可破之。”
杨景新大喜说道:“爹,可是在叙州江面上设伏?”
杨展沉吟一会儿,来回踱步,最后一咬牙说道:“不,待他远道而来,必然有备,我就在成都城外等着他。”
杨景新一听,心中莫名一颤。他知道叙州一战,虽然胜负已分,但是杨展所部并不是毫发无损的。损失非小,再加上镇守各处所需的人马。杨展自称三万人马足以破之。不是他自大,而是杨展能动用的机动兵力,也只有三万而已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